English

“真空地带”缘何存在

2000-05-03 来源:光明日报 王进军 我有话说

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写了这样一段文字:“学生由学校到家的这一段路程,社会上有人戏谑为教育的‘真空地带’。它的意思是说,学生在校有老师盯着,在家有父母管着,而在这一段路程上既无人盯也无人管。”写完后他对学生说:“到底真空地带该不该有呢?今天这两节课,请大家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,谈谈你们自己的看法。”

令人吃惊的是:下课铃响,全班58人的作文第一次全部交卷,而且除两篇作文主张对真空地带应因人而异外,其余则全部明确表示,应该给他们以自由的真空地带。

仅仅是学生对这道作文题感兴趣吗?那么就不如来看看一位学生的作文,“清晨,当闹钟将我们唤醒,匆忙背起书包往学校赶,脑袋里装满的全是老师布置的背诵、作业题、补充题;上课,刚才还是‘三国争霸’的战争,忽而就进入了‘万有引力’的迷宫,这节课还没结束‘长江三峡’的浪漫之旅,下节课就又被逼进了‘异面直线二面角’的魔窟;晚上,父母又将我们关闭在小屋子里。只有在这无人盯又无人管的路程中,才是我们真正的自由。”

时至今日,我们的确不愿再听到这种对自由的呼喊。众所周知,推行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。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,提供宽松教育环境,注重社会实践正是素质教育所极力提倡的。然而,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仍希望用“学习”这条纽带,将学生捆绑在学校和家庭之中,这就的确让人费解。近几年来,“素质教育”这一概念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,愈来愈多的家长和老师正逐步形成素质教育观念。

一方面是家长的重托,另一方面又是领导的期待;一方面要保证高分,另一方面又要保证素质教育,学校之难,可想而知。这也难怪一位家长说:“孩子综合素质再高,可上不了高考线,有谁会来给他出路?”此种说法不免目光短浅,却也正中教育时弊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我们再来反观一些“新奇”现象,自然就“顺理成章”。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,实施素质教育,但实际响应的却为数不多。即便有“响应”者,也是“减”了课堂却“增”了课外,表现在,课时减少,教材减少,甚至上课可以不带书包,但课外的家庭作业、补充题、提高题以及周末节假日的“补课班”、“火箭班”、“冲刺班”等,却伺机蜂起。在此种局面下,回头再看“真空地带”,已是“情理”中事,不足为奇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